
調查顯示,超過20%的青少年曾失眠,醫師提醒,青少年不會沒原因失眠,有些精神疾病會在成年早期發病,但在青春期時有病前的潛在症狀,以失眠、憂鬱、焦慮等形式呈現,當失眠問題持續出現,最好儘早治療……。
瑩瑩是有20年資歷的記者,文章寫來細膩,很受讀者喜愛,但2021年才開春,她就被檢舉新聞做假,檢舉人要求雜誌社給交代,否則要跟他們的競爭對手爆料!在公司追查下,瑩瑩坦承,因憂鬱症發作難以工作,因此把從前採訪過、內容普通的題材拿出來加油添醋一番,寫成可交差的報導,沒想到會出包。
瑩瑩的自白讓主管氣炸,尤其這不是她第一次發病了,每次都要費心幫她調整職務或留職停薪,對其他同事很不公平!瑩瑩也覺得心力交瘁,其實她從高二開始就飽受失眠困擾,當記者後害怕漏新聞,長期24小時不關機,半夜不時接到受訪者訴苦電話,讓她更夜不成眠……。
台灣睡眠醫學會一項調查顯示,超過20%的青少年曾有失眠經驗,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洪櫻娟指出,青少年不會沒原因失眠,通常合併憂鬱、焦慮情緒的機率較高,常見原因包括課業壓力、同儕相處及親子關係等,甚至換新學校的適應障礙,也都是可能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精神疾病不是在此時發病,而是在成年早期發病,但在10幾歲時就有病前的潛在症狀,以失眠、憂鬱、焦慮等形式呈現。因此當失眠問題持續出現,就是一個徵兆,應儘早治療。
像瑩瑩就是典型的例子,高二開始失眠,當時歸因於升學壓力太重,以為考上大學就沒事,家人也不清楚可能與疾病有關,然而她卻在大學時確診罹患憂鬱症,畢業後進入新聞界,作息不固定,加上未穩定就醫,以致病情反反覆覆,為保住飯碗,硬著頭皮交差的「業績」,不僅害慘自己,也差點賠上公司聲譽。
青少年失眠不代表有憂鬱症或焦慮症
青少年可能自恃年輕或外在因素影響,有時睡多、有時睡少,但不自覺有睡眠問題,該怎麼判斷睡眠問題已影響身心狀況?
洪櫻娟醫師分析,以正常的睡眠生理而言,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會隨年紀日漸縮短,但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偶爾睡少不會嚴重影響精神狀況,但若經常白天嗜睡或精神無法集中,可能就要注意睡眠品質是否不足。
洪櫻娟醫師表示,臨床上不會在青少年階段就確診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因為此時的症狀變化很大,也不是那麼典型;憂鬱、焦慮往往和外在變化有關,不管是環境變化、人際相處壓力等,這些情緒反應會被歸類為適應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內在可能正面臨變化,外在還要面對課業和人際問題,本來就是情緒起伏猛烈的階段,隨著心理發展,當順利度過青少年時期,多數情緒會較和緩。帶失眠的孩子去看身心科,除了觀察是否可能是身心疾病引發,更重要的是解決孩子當下的情緒困擾與適應障礙。
瑩瑩是有20年資歷的記者,文章寫來細膩,很受讀者喜愛,但2021年才開春,她就被檢舉新聞做假,檢舉人要求雜誌社給交代,否則要跟他們的競爭對手爆料!在公司追查下,瑩瑩坦承,因憂鬱症發作難以工作,因此把從前採訪過、內容普通的題材拿出來加油添醋一番,寫成可交差的報導,沒想到會出包。
瑩瑩的自白讓主管氣炸,尤其這不是她第一次發病了,每次都要費心幫她調整職務或留職停薪,對其他同事很不公平!瑩瑩也覺得心力交瘁,其實她從高二開始就飽受失眠困擾,當記者後害怕漏新聞,長期24小時不關機,半夜不時接到受訪者訴苦電話,讓她更夜不成眠……。
台灣睡眠醫學會一項調查顯示,超過20%的青少年曾有失眠經驗,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洪櫻娟指出,青少年不會沒原因失眠,通常合併憂鬱、焦慮情緒的機率較高,常見原因包括課業壓力、同儕相處及親子關係等,甚至換新學校的適應障礙,也都是可能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精神疾病不是在此時發病,而是在成年早期發病,但在10幾歲時就有病前的潛在症狀,以失眠、憂鬱、焦慮等形式呈現。因此當失眠問題持續出現,就是一個徵兆,應儘早治療。
像瑩瑩就是典型的例子,高二開始失眠,當時歸因於升學壓力太重,以為考上大學就沒事,家人也不清楚可能與疾病有關,然而她卻在大學時確診罹患憂鬱症,畢業後進入新聞界,作息不固定,加上未穩定就醫,以致病情反反覆覆,為保住飯碗,硬著頭皮交差的「業績」,不僅害慘自己,也差點賠上公司聲譽。
青少年失眠不代表有憂鬱症或焦慮症
可能是適應障礙
青少年可能自恃年輕或外在因素影響,有時睡多、有時睡少,但不自覺有睡眠問題,該怎麼判斷睡眠問題已影響身心狀況?洪櫻娟醫師分析,以正常的睡眠生理而言,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會隨年紀日漸縮短,但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偶爾睡少不會嚴重影響精神狀況,但若經常白天嗜睡或精神無法集中,可能就要注意睡眠品質是否不足。
洪櫻娟醫師表示,臨床上不會在青少年階段就確診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因為此時的症狀變化很大,也不是那麼典型;憂鬱、焦慮往往和外在變化有關,不管是環境變化、人際相處壓力等,這些情緒反應會被歸類為適應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內在可能正面臨變化,外在還要面對課業和人際問題,本來就是情緒起伏猛烈的階段,隨著心理發展,當順利度過青少年時期,多數情緒會較和緩。帶失眠的孩子去看身心科,除了觀察是否可能是身心疾病引發,更重要的是解決孩子當下的情緒困擾與適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