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發表於《發展及精神病理學》期刊,由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倫•魯道夫所提出的研究指出,比同儕更早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高。
年輕的孩子總是活力旺盛、精力充沛,此時的他們,應有健康的管道發洩過多體力,並藉此多元發展自我的興趣與專長。
新一代年輕人的性行為有多開放?當發生事情時又該誰來解決?成人的世界又能帶給青少年什麼樣的性價值觀?「開學了,妳拿掉了沒有?」年輕學生的「 9月墮胎潮」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時,大眾社會驚懼之餘半信半疑;沒想到開學後不久,台北國中女生廁所產子、花蓮國中女生把產下的男嬰丟到垃圾車..聳人聽聞的事件一件件爆發,社會終被迫面對孩子...
調查顯示,超過20%的青少年曾失眠,醫師提醒,青少年不會沒原因失眠,有些精神疾病會在成年早期發病,但在青春期時有病前的潛在症狀,以失眠、憂鬱、焦慮等形式呈現,當失眠問題持續出現,最好儘早治療……。
青少年很在乎得到同儕間的認同感,如果遭到排擠,協助他去除不受歡迎的負面特質,讓他盡情享受人際關係的樂趣。段考成績公布了,樂樂「又」進了全校前十名。接受爸媽的道賀後,樂樂卻告訴我們:「其實升上國二以後,成績進步並不是最快樂的事。」
長輩過度溺愛或矯正不當,恐造成孩子行為偏差, 當孩子出現翹課、打人、偷錢等偏差行為時,如何與孩子溝通、導正行為?孩子的偏差行為,總讓父母感到頭疼,問題背後也許是從小溺愛、矯正不當或是偏激的價值觀。當問題出現時,家長如何針對問題,著手糾正,又不影響親子關係?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為大家解析。
「夜唱沒找我,一定是不喜歡我!」、「老師要我回答,是認為我上課不專心!」以上是社交焦慮症面對不順心的情境,常出現的負面念頭。社交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好發於青春期,患者會出現對人際關係、社交情境存在不合理的想法。黃偉俐身心科診所臨床心理師黃惠萱表示,在認知行為治療上,會優先教導患者放鬆技巧,進而改變他們偏差的負面思...
孩子長大了,愈來愈有想法,假如常吐槽父母的建議,甚至嗤之以鼻,父母除了要理性的提醒孩子,可以意見不同,但表達的態度要好,也要技巧性的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才能更理性的解決問題。
浮上檯面的校園霸凌事件,讓家長看了痛心,立委看了憤怒,小孩看了懼怕。究竟校園霸凌是什麼?又是如何發生?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父母的形象,尤其深怕父母會在同儕面前出醜丟臉,其實只要讓他實際參與父母在外的各項表現,相信他會和父母站在同一條線。
女兒青春期來臨,身為父母可以為女兒做些什麼?讓中醫師聯手教你,打理女兒一生健康的竅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夢土,盡早幫助青少年發現心中的夢土,他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能在這塊夢土上種下什麼?
孩子邁入青春期,彼此見面講不到兩三句就吵架,讓你很頭痛嗎?不想家庭氣氛繼續低迷,面對大孩子該怎麼溝通?
即將上國中的苡彤發育得好,自信的她總愛穿細肩帶背心、短裙,展現玲瓏有致的身材,身為媽媽的慧琪很苦惱,怎麼與她溝通,「不要穿這麼露,爸媽比較放心!」
近年來,社會新聞版面上常出現不少情殺新聞,恐怖情人層出不窮,令人憂心。仔細研究,不難發現不少社會案件中的恐怖情人是鄉民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明明有著令人稱羨的家世背景、學歷或外貌,為何無法接受分手、走不出情傷,甚至出手殺人呢?專家指出,恐怖情人多半有高自尊、玻璃心、無法接受挫折等人格特質。建議家長,應從小教育孩子正...
得知孩子作弊了,許多家長第一時間常感到非常憤怒、焦慮,但如果家長一味地對孩子指責或拳腳相向,反而只會把孩子愈推愈遠,輔導老師建議,務必讓孩子明白,分數不會影響父母的愛。
「反正我就不是讀書的料!」「明明有讀書還是考不好,乾脆不要念了!」成績老是毫無起色,孩子因此喪失自信,甚至自暴自棄。該怎麼幫助他們突破逆境,重建自信心?
當小孩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情緒失控而大吵或打人時,讓小孩單獨坐在「隔離區」冷靜,是否只壓制了問題行為,而忽略了情緒教育最基礎的同理跟連結?到底要怎麼幫助暴走的小孩度過情緒風暴期……
不買玩具,小孩就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當媽的為了怕丟臉,只能順著孩子?專家教你不慌不忙、優雅地引導孩子戒掉任性壞脾氣!
4到6歲是奠定良好學習態度及引發學習動機的關鍵時刻,父母必須運用一些方法,才能引導孩子表達心中的想法,讓孩子更講道理、主動學習,友善地與人互動。當孩子從基礎的前3年發展到第4年的時候,您會發現數字概念不佳、畫圖能力也不怎麼樣、又有點迷迷糊糊的4歲兒,只要給予夠多的機會、豐富的材料及適當的引導,一、兩個月的時間,他就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