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在問給小孩用3C,有沒有建議的使用時間?與其說建議每周或每天使用的時間,不如冷靜想想,為何要讓孩子使用3C?選擇用3C讓學齡前兒童「安靜」的代價,你曾經想過嗎?
小孩每天拿起手機第一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自己錯失或遺漏參與同儕生活?美國研究指出,「錯失恐懼症」可能會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以及低生活滿意度。對於青少年來說,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青少年可改變使用網路的習慣,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減少追蹤他人生活...
不少企業利用直播行銷,在人力銀行上打上關鍵字「直播」,相關職缺已如雨後春筍。莉婷就讀國中的女兒竟然說未來想在直播平台上,成為知名的實況直播主。由於不時耳聞直播亂象,讓向來支持孩子的她煩惱到睡不著覺,到底該怎麼和孩子溝通,才能兩全其美呢?
近兩年,實況直播熱潮蔓延全台,愈來愈多人在直播平台上當起直播主,手機一開,便上線與廣大網友互動聊天,快速又即時。新興行業難免令人有疑慮,加上直播負面新聞頻傳,究竟直播平台的魔力為何,吸引力如此強大?
日前美國有研究指出,使用螢幕的時間長短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影響不大,專家對此表示,E世代習慣使用網路或科技產品與他人互動,若長期以貼圖表示,容易因追求迅速或簡約的反應,而缺少深層的對話,造成對訊息內容誤解、敏感度降低。
當孩子沉迷於暴力電玩及卡通,並將遊戲裡的招式帶入日常生活中,出手傷害到其他同學時,家長該怎麼糾正孩子的行為及想法?如何把關手機遊戲,避免孩子出現暴力舉止?
你的小孩是否三不五時就想點開手機,查看LINE、Instagram等社群軟體?或是進入遊戲app後,便欲罷不能的無法抽離?怎麼檢視有無「手機成癮」?醫師表示,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得不到成就感的人,手機較容易成為其解決現實困境與情緒困難的避風港,本文提供6個祕訣,幫你戒掉手機成癮!
曾有台北市議員,針對台北市中小學使用過網路的青少年做調查。結果發現,16~18歲接觸色情網站的比例最高,占45.4%,且高達85%的青少年知道有色情網站。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加上孩子愈來愈早熟,有調查發現,超過四成的青少年瀏覽過色情網站。身為父母的你,若不小心撞見或發現孩子上色情網站,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隨著網路發達,小學生的夢想也不再只是當總統、明星,而是「想當YouTuber」。有人認為從小便學習如何拍影片不是件壞事,但當YouTube上亂象橫生,父母擔心孩子看了不妥當的YouTube影片而價值偏差,該怎麼教孩子才好?
有注意過家中孩子上網時間是否過長了嗎 ?您是否了解孩子最常觀看的YouTube頻道是什麼嗎?醫師提醒,網路遊戲有較強烈的聲光效果,當孩子從豐富的感官世界撤退時,一般休閒活動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建議及早培養孩子培養其他健康的休閒行為,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機會。
成長在「網紅年代」的孩子,從小被網路科技,數位平台熱情包圍,破除過往的間接資訊,已習慣直接從網路世界見證多元價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適切的學習認知,充分運用科技的優勢,一方面廣度探索,另一方面深度探究?在未曾停歇的網路資訊裡,卻能保有清晰的學習判斷與選擇?
許多家長納悶為何小孩上網後六親不認,功課、社交、家庭活動都被打亂?網路到底有何魔力?家長因此「被迫」強力阻止小孩上網,造成家庭氣氛緊張。有媒體報導,國內醫界調查研究發現,近半數年輕網路成癮者合併憂鬱或物質濫用現象,網路成癮不該單純視為個人嗜好,應列為疾病診。
當孩子在現實中遇到壓力,選擇逃避、沉溺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來尋求慰藉,造成親情愈走愈遠時,該怎麼拉他回來,重修親子關係?專家提醒,國中以上的孩子已有叛逆性,隨意關掉電腦,會讓孩子反抗、更叛逆,無疑地也關掉與孩子溝通的機會。
國三生準備基測,為了逃避壓力,上網玩線上遊戲,找尋另一個成就感。家長如何防止小孩沉迷網路?禁止小孩上網、不准使用可行嗎?
網路資訊發達,曾有台北市議員針對中小學使用過網路的青少年做調查,發現超過四成的青少年曾瀏覽過色情網站,若不小心發現或直接撞見孩子看A片、18禁漫畫該怎麼處理?
科技進步,現代孩子在出生前未經學習就能自行摸索、使用3C產品,成為數位原住民;對比1980年代經過教育訓練才會使用的「數位移民」,兩者因使用習慣、學習路徑不同,也形成了數位代溝。
孩子成績不好都是滑手機害的?完全限制不能上網遭到孩子反彈,卻又擔心使用時間過長,孩子會脫離現實。該如何培養孩子網路使用的好習慣?
許多人沉迷網路遊戲,一但開始就好幾個小時離不開,不論對眼睛或健康都有負面影響,然而醫師說長時間掛網玩遊戲,並不等同於「遊戲成癮」?而真正遊戲成癮比例其實不到1成,究竟遊戲成癮與否該從哪些症狀判斷呢?網路暴力遊戲,讓人在現實中更暴力?
若孩子對網路交友缺乏警覺,以為找到高薪又輕鬆的工作,或想當模特兒、藝人,或誤以為遇到真愛,而提供個資或私密照,可能因此被勒索,造成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父母該如何機會教育,才能教會孩子辨識網路交友的誘騙信號?
2019年衛福部統計,近三年每天平均有兩名未成年人的私密照,因網路誘騙而外流,連小學生都受害,這些人終日活在擔心與害怕中。父母若觀察孩子出現以下5個徵兆,經由持續的關心陪伴仍無法跳脫,可能是遭霸凌的警訊。